提倡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确山县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目标任务,以党委政府倡导、村(居)民自治推动为原则,以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和文明殡葬为重点,以红白理事会群众自治常态化运行为依托,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推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完善机制,立规矩谋长远 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提前统筹协调,建立健全了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按照职能职责把集中整治工作作为本单位工作重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同向同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排查集中整治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二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印发了《确山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领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核工作的具体细则,把婚俗喜庆事项标准纳入全县村、农村社区村规民约修订和“四会”组织建设工作,并督导各镇、办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村绩效考核指标,保障工作责任层层落实。三是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依托村民小组在各行政村建立完善“四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组织,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环境卫生、婚丧嫁娶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完善移风易俗规范,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引导村民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共育文明乡风。 培育典型,树榜样重引导 一是宣传教育重引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落实、宣传教育是首要任务。一是在县融媒体、红色确山、文明确山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每月定期宣传报道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先进事迹,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固定宣传版面张贴文明新风宣传海报及横幅;二是在端午、七夕、中秋传统佳节期间,指导全县组织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文化宣讲、戏曲进乡村、农家书屋全民阅读等各类移风易俗专题活动400余场次,直接参与群众达8万余人次,在活动期间各行业部门、镇、办围绕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印发宣传页、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横幅、主持宣讲等多项举措向全县群众发出移风易俗新倡议,宣传正确婚恋观念、科学生活方式、文明丧葬、禁赌禁毒等内容,让文明标语深入人心,营造了全民参与移风易俗、携手共创文明乡风的舆论宣传声势。二是模范带头强示范。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等选树活动。大力宣传选树“好媳妇”“好婆婆”“移风易俗好榜样”等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先后涌现出了张大生、何文礼、刘洪涛、刘永欣、卢军令等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1600多人,他们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有效地发挥了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良好作用,促进了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三是社会力量广参与。为进一步引导广大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确山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确山县好人协会”,着力打造确山县“好人之城”品牌,积极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针对存在的封建迷信、婚俗陋习等问题,发挥志愿服务动员激励、传递文明作用。组织热心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婚事便民服务和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培育一批“你家有喜我来帮”志愿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敬老养老扶幼扶贫相结合,注重优秀婚俗文化在家风家教建设中的作用,强化上孝父母、下爱子女、夫妻互敬的道德观念,鼓励将简办喜事节省的开支用于资助美丽乡村建设、贫困学生等公益事业,关注和帮助困难群众子女婚嫁,防止因婚致贫返贫。 多措并举,抓整治查问题 一是全员监督强管理。为进一步加强移风易俗负面典型的监督管理,建章立制的同时,确山县在全县范围内公开设置了问题反映监督方式和渠道,接受群众问题反映和线索提供,能及时解决的抓紧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责任到人,制定计划和完成时间。二是暗访通报发“黑榜”。全县推行移风易俗“红黑榜”评定制度,将喜事新办、丧事减半、反对铺张浪费、人居环境、家风家教等纳入评定内容,明确了评定标准和奖惩措施,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村规民约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张“死”制度,而是“树”在人们心里的重要戒尺。三是部门联动齐整治。为有效保障移风易俗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县公安、民政、司法、法院等部门协同配合,从基层治理、司法审判、违法犯法等方面,了解掌握和陈规陋习相关的有关问题线索,组织专班人员,入户抽查、调研暗访,着力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对顶风操办、拒不整改的予以坚决打击。 移风易俗,移的是不正之风,易的是不良之俗,注入的是文明力量,受益的是广大群众。确山县正在全力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广大群众自觉接受文明新风,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向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在确山县落地生根,城乡遍开文明花。(确山县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