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平县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婚俗改革、文明实践、示范引领、作品创作等小切口,大力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持续涵育文明新风。 谱好婚俗改革“进行曲”,激发移风易俗“新活力” 西平县以婚俗改革为契机,从登记、颁证、调解、体验、宣传等多维度入手,搭建系列婚嫁服务平台,打好倡导婚俗新风的组合拳,推动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一是建设登记阵地。充分发挥婚俗改革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高标准婚姻登记场所、登记阵地,集婚姻登记、颁证大厅、婚姻家庭辅导、婚姻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配备现代化便民设备设施,为群众提供温馨、周全、便捷的婚姻家庭服务。二是举办颁证仪式。倡导“重领证、轻婚宴”的新时代婚嫁观,在“5˙20”“七夕”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举办集体颁证仪式活动,新人签署承诺书并集体宣誓,积极为新时代文明新风代言。推出“特邀嘉宾”证婚服务,邀请县领导担任颁证嘉宾,增强仪式感,让婚嫁回归礼仪。三是组建辅导队伍。在婚姻登记处成立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室,联合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律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等具备组成专业婚姻家庭辅导队伍,开展婚姻家庭服务。四是打造体验基地。于2024年建成全市首家移风易俗主题展馆和婚俗文化长廊,引导群众通过沉浸式体验不同年代的传统婚俗,了解婚嫁礼仪的文化内涵,自觉摒弃攀比、浪费的婚嫁陋习。围绕婚礼轻量化,在嫘祖海棠园推进建设集体婚礼、集体颁证、传统婚俗文化体验、网红景点打卡等功能于一体的户外婚礼基地,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谱好文明实践“服务曲”,焕发文明新风“新气象” 该县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作用,组织志愿者、文艺爱好者、文明标兵等,建立移风易俗志愿宣讲队,结合“我们的节日”等载体,持续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月”“咱村那些事儿”“村规民约大家谈”“新时代理论宣讲”“书画笔会”“惠民演出”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文明新风厚植群众心间。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多次在中国文明网、中国日报网、河南文明网等媒体发布。 积极探索文明实践新模式、新路径。打造“文化广场+村民大食堂+N”文明实践模式,为群众办理婚丧事、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捷服务。村民提前向村红白理事会报备,确定日期、规模和标准等,届时即可免费使用。村红白理事会协助村民操办婚丧事,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避免了盲目攀比。将文化广场打造成“文化+”惠民阵地,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孝老敬亲“饺子宴”、“百家宴”、“千岁宴”、“流水婚宴”等各类活动350余场。 谱好典型示范“先行曲”,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西平县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关键少数”“重点人群”上下功夫。一是党员带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主动参与文明新风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对公职人员、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事前报备制度,从严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典型带头。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标兵等评选活动,涌现出好媳妇、好婆婆、零彩礼嫁女等典型300余名,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三是样板带动。重点打造7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健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让移风易俗工作有样可学、有章可循。目前,全县287个行政村全部健全完善“一约五会”。 谱好文艺作品“交响曲”,展现以文化人“新作为” 该县充分发挥基层文艺志愿服务队优势,采取“移风易俗+文艺作品”模式,将村规民约、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内容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编排创作出戏曲、快板、三句半、小品各类移风易俗文艺精品近50部,让乡音传乡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让移风易俗更接地气,文艺作品更润人心,推动文明新风家家知晓、人人践行。 如今,随着移风易俗工作不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理念如涓涓细流浸润群众心田,营造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激励每位西平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新风,西平成为文明之花盛开的美好之地。(西平县文明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