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西平县的村落街巷,移风易俗的印记随处可见:村民大食堂里飘出家常菜的香气,移风易俗主题公园内老人孩子谈笑风生,红娘协会牵线搭桥促成“低彩礼”良缘……这场由表及里的文明变革,正通过制度创新与群众参与的“双轮驱动”,重塑着乡村治理的生态与温度。
创新机制:让群众当家作主 西平县深谙移风易俗需“破立并举”,将群众自治作为核心抓手。全县287个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娘协会”的自治网络,由老党员、乡贤、妇女代表等组成理事会成员,将婚丧礼俗标准写入村规民约。宋集村村民大食堂推行“红白事承办+特色产业运营”模式,既将宴席标准严格控制在每桌360元以内,又利用食堂场地发展月饼、辣椒酱等农产品加工,带动留守妇女就业,年增收超20万元。这种“公益+产业”的创新,让群众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拥护。 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同样关键。县纪委监委出台《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监督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违规操办者一律追责。桂河村老党员王富春去世后,其子王向东主动简办丧事,仅以“大锅菜”待客,节省费用超万元,成为全县效仿的榜样。通过“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传导链,文明新风吹入千家万户。
文化浸润:让文明生根发芽 在盆尧镇陈老庄村,每户门楣上悬挂的家风家训牌匾成为独特风景?!笆蹈尚思摇薄扒诩蟪旨摇钡雀裱杂纱迕褡匝。赖缕酪榛岫ㄆ谄姥 白蠲兰彝ァ?,激发家庭荣誉感。权寨镇打造的“好人一条街”,集中展示36位道德模范事迹,村民散步时便能感受榜样力量。 文艺创作更是直抵人心。民间艺人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编成《移风易俗三句半》《懒汉脱贫》等小品,在乡村大舞台巡演超200场。柏苑街道创作的《抵制高价彩礼》情景剧,以真实案例演绎“零彩礼”婚姻的幸福生活,让年轻人在笑声中反思旧俗。
数字背后:看得见的获得感 治理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中:全县婚宴成本下降60%,丧事平均支出从1.2万元压缩至5000元以内,宋集村通过大食堂运营年均节省红白事开支30万元。同时,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人的观念——谭店乡大武庄村将各家各户的“升学宴”改为集体奖学金发放仪式,累计奖励23名大学生,家长感慨“比摆酒席更有面子”;杨庄乡马楼村“幸福食堂”推行“以工换餐”,老人参与村庄保洁、菜园劳作即可免费用餐,既解决养老难题又激发社区活力。 可持续之道:从治理到生长 西平县的探索并未止步于规则约束。全县推广的“积分存折”制度,将参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行为量化积分,村民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形成“文明行为—积分累积—物质激励—习惯养成”的闭环。出山镇更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结合,利用乡贤捐款建设文化长廊、共享菜园,既美化环境又创造经济价值。
中央文明办专题调研指出,西平经验的核心在于“政府引导不包办、群众主角不缺席、创新机制不死板”。当文明新风从“政府要求”转化为“群众需求”,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深沉持久的力量。正如县委书记侯公涛在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移风易俗不是刮一阵风,而是种一片林。我们要让每棵树都能自主生长,最终连成生态文明的绿洲?!保ㄎ髌较匚拿靼欤?/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