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平县以“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制度革新、文化浸润、典型引领等多维度举措,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从“一约四会”机制落地到集体婚礼引领新风,从殡葬改革突破到文明积分激励,一幅乡风淳、民风正、家风美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西平县以“一约四会”为核心,将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紧密结合,为移风易俗提供制度保障。全县287个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婚宴菜金,倡导少收、不收彩礼,倡导随礼标准等细则,例如倡导农村婚宴每桌不超过360元,亲属随礼不超过100元,并提倡“零彩礼”或低彩礼。宋集镇赵寺村将《红事白事操办指南》张贴于村民大食堂,成为群众操办事务的“省心手册”;桂河村老党员王富春的丧事简化为追悼会搭配大锅菜,节省数万元开支,树立厚养薄葬典范。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流程,确保制度从“纸面”落到“地面”。
在婚俗改革领域,西平县以创新形式推动婚礼回归情感本质。连续举办两届中式集体婚礼,县委书记担任证婚人,36对新人通过骑行婚礼、广场婚礼等低碳形式喜结连理,倡导“零彩礼”“简仪式”。村级红娘协会的成立为青年搭建婚恋平台,盆尧镇陈勇生通过协会结识伴侣,婚礼简办省下的费用投入创业,成为新风践行者。宋亚美夫妇“零彩礼”嫁女、赵爱珍“不要彩礼好岳母”等典型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和村民口口相传,带动更多家庭摒弃攀比风气。权寨镇张怡等新人主动参与集体婚礼,直言“省下的钱更实用”。 乡村文明的培育离不开文化浸润与典型示范。西平县设立“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简办红白事等积累积分兑换日用品,激发自治活力。崔庄村村民从“脏乱差”家庭转变为“文明示范户”,印证了积分制的激励成效。好人文化的传承同样深入人心:赵铁锤组建志愿服务队,20年为孤寡老人免费修鞋;百岁老人赵圣贤五代同堂,以勤善家风成为乡邻楷模。全县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文明家庭评选达1.3万户。文化赋能方面,81处移风易俗主题公园、397面文化墙,以及大铜器展演、情景剧《要彩礼》等文艺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风。
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另一突破点。权寨镇通过建设生态公墓、推广绿色殡葬,实现公墓入葬率全县第一;谭店乡桂河村将白事流程标准化,取消豪华酒席,仅以大锅菜待客,减轻群众负担。出山镇通过红白理事会规范丧事流程,将殡葬支出从平均1万-2万元压缩至千元以内,让“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西平县移风易俗成效显著:累计为全县人民节省婚丧开支超千万元,红事新办、白事简办覆盖率超70%。未来,该县计划将改革延伸至家风建设、丧葬治理等领域,推动文明新风从“盆景”变“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层精神动力。(西平县文明办) |